时尚娱乐网

现实主义题材 男性角色为何成为“工具人”?

时间:2020-11-26 08:26:05

现实主义题材 男性角色为何成为“工具人”?

  《二十不惑》《三十而已》《白色月光》等现实题材剧集不久前成为大街小巷讨论的热点。当观众沉浸在剧情跌宕起伏和女主内心成长的同时,却忽略了一个问题——已经鲜少看到立体的男性角色了。“霸道总裁”“男友力”“渣”等几个简单的词,就能概括当代现实主义剧集中的男性。在很多剧里,男性角色已经纸片化,要么是被网友嘲笑唾弃的靶子,要么就是阻碍女性独立的障碍。

  许放炮、梁海王、陈养鱼,一部《三十而已》批量为我们贡献了多个只为推动剧情而存在的工具人。更不要提《白色月光》男主陈鑫,《幸福还会来敲门》黄自立,变成了让人“一言难尽”的男主角,对比《都挺好》中,“作妖不停”“集所有中国老人缺点于一身”的苏大强,仿佛当代剧中的男性角色存在的唯一意义只为推动剧情。而这种角色也被网友戏称为“工具人”。

  工具人,最初诞生在男女情感关系中,指如同工具一般被使唤的那一方。后来被衍生到各个领域,在影视剧作中,特指剧本作者对某个角色的塑造不足,显得这个角色的表现对剧情的意义不大,或只是为了推动其他重要的剧情。

  当代现实主义剧作并非一直有此诟病。男性的单一标签化的趋势也只是近几年才凸显出来的问题。几十年前的电视剧《北京人在纽约》中,姜文饰演的王起明将角色的疼痛、无助与彷徨演绎得淋漓尽致,一个复杂的“社会人”跃然荧幕。2017年《人民的名义》中侯亮平、丁义珍、李达康等角色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男性群像图。哪怕反映都市家庭的《少年派》,也贡献了多种男性父亲角色。而2019年以来,由于市场风向和观众取向的变化,导致很多题材内容为取悦观众而刻意处理了男性角色。

  这种感觉颇似读者看金庸书时的感觉——金庸的书哪哪儿都好,就是女主的形象都太工具人了,完全是为了满足男性想象。即使聪明伶俐如黄蓉,也摆脱不了在家从父,出嫁从夫的束缚,所有的灵动都来自不合世俗的父亲东邪,而嫁给迂腐的郭靖之后,就变成了神雕侠侣中面目可憎的中年女人了。

  时代不同了,男女对换了,但是本质还是一样的。

  女性意识崛起和社会经济天枰的倾斜是重要原因。随着时代发展以及“她经济”的到来,80%的影视剧早已不再以男性为主要受众,女性角色开始成为故事叙事重心。在女性角色逐渐丰满的同时,却带来了无法克服的问题——男性角色被沦为工具人,人设却越来越趋同。成熟、多金、痴情、霸气、可爱、帅气、技能满点、有担当,等等,具备越多以上优点,就越可能得到观众喜欢。霸道总裁、完美男神、暖心忠犬男、小奶狗等等各类人设男主竞相角逐“限定男友”的头衔。“单调”这个在女性人设里被疯狂吐槽的词,在男主人设这里却很受欢迎。

  而且,人设单一的男主角色更容易爆红。《亲爱的,热爱的》中, “脾气不好、爱臭脸,一心扑在工作上,没有时间约会”的韩商言成为国民“男友”。万年冰山融化的戏码,真是亘古不变的少女心收割机。扮演者李现也因为这份冷峻火速成为万千少女心中的“现男友”。

  在甜宠剧尝到了甜头之后,类似的的角色架构就被挪用在了现实主义题材中。《三十而已》将这种作用发挥到了极致。当出轨还业务无能的许幻山成为全民公敌的时候,巨大的流量和一路飙升的口碑也涌向了播放平台。对于流量即金钱的互联网时代,内容只要贴近女性观众的喜爱,就能带来资本价值。这种情况下,多安排几个男性“工具人”角色来磨练女主,更容易引起共鸣。

  与男权统治下的社会,女性要求反抗一样,女权过度的影视剧,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看似对女性更美好,实则也是一种反向束缚创作的样板。在本应该照亮社会现实的当代作品中,观众更希望看到生活的写照,并从中吸取经验以及进行情感依托。这如果仅仅是为了响应女性而进行创作,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。

  作为社会参与者,我们需要的和期盼的,最终是一个更加多元包容的社会,以及更加多元立体的影视人物形象,而不是刻板印象和工具人人设标签。

相关推荐
图库推荐
热点新闻
Copyrights © 2019-2021 时尚娱乐网 www.43ylw.com
All rights reserved.